“处闹市而不失宁静,居幽静而不失庄严。”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座傲立于高楼大厦之中的古朴庙宇:千佛寺。繁华的南滨路旁,它鲜艳的赤丹红与周边的灰墙白瓦交相辉映,它带着香火气的肃静同城市水泥味的热闹完美融合。“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不错的,千佛寺就是这样一处城市中不染纤尘的宁静之所。在这里,眼里的疲惫浑浊会得到洗华;在这里,内心的喧嚣纷杂会得到抚慰。

“三更名字不改心,历经沧桑仍兴盛”

之所以取名为千佛寺,是因为寺庙中真的有一千尊神佛。这1000尊高约8寸的佛像站立在大雄宝殿两侧,它们面色庄严、神态各异,让人不觉心生敬畏。但在这之前,它还历经过两次改名。最开始的名字叫“大乘寺”,院里保存的花缸上刻有这三个字。后来发现法器铁磬上刻有“兴隆寺”,该法器是主持本顺在咸丰辛亥年间造的。在清朝末年才定名为“千佛寺”。

千佛寺还有一个有趣的别称,叫作“尼众丛林”,顾名思义,在49年前寺中有尼众80余人,可谓盛极一时。49年后,僧侣人数减至20人,因为“文革”,寺院被占用,改建成一个街道工业加工厂“红星塑料厂”。佛像毁,经书焚,师傅们被迫脱下僧衣参加劳动改造。1987年底,塑料厂迁出,历经沧桑的千佛寺重见光明。1988年初经政府批准,千佛寺正式对外开放,被正式列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南滨路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发展与传承的完美融合”

走近千佛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两个庄严的石狮子,它们一左一右,相视而望,无论风雨,时刻驻守于寺庙的铜门。打开大门,身入其中,并没有来时心中所想那般震撼,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在刹那间就莫名平静了下来。仰瞻法像之庄严,环顾殿阁之恢宏,默睹香烟之缭绕,欣观千佛寺之瑰美,不觉有心静虑息、飘然出尘之感。伫立紫竹林侧,注视历代高尼圆寂后安寝的塔林,悠悠往事引人慨叹,使人陡生思古幽情。因为曾被改做厂房,所以院内古迹并不多,但这并不会减少它的魅力。

圈圈绕绕的线香,被偷偷溜入寺中的微风吹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香气。伴随着这抹香气,从大雄宝殿旁迂回的木梯徐步而上,就来到了千佛寺的建筑中心。千佛寺因地势而建,在高处向远处一望,嘉陵江与长江的两江美景尽收眼底,莫不令人心旷神怡。到傍晚时分,这方景色用“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起飞”来形容也丝毫不过分。江的那头是一栋栋拥挤在一起的现代玻璃大厦,江的这头是独自默然静立的千佛寺。你会发现,岁月的变迁和传承不过一抹红墙:墙外高楼林立,墙内画栋雕梁。两者对比鲜明、相距甚远,却又完美融合、缺一不可。

“细微之处更加令人神往”

除去那些最令人瞩目的神佛,千佛寺里的每一细微之处都精致地让人赞叹。例如栏杆上已经漆墨斑驳的小狮子石雕,尽管岁月锈蚀了它们的面容,却掩不住它们的憨态可掬;例如门楣上的雕栏画漆,被些许尘埃附着着,被散落的阳光抚摸着,十年如一日地守护这座庙宇;例如那鼎青铜色的钟,不会因为被人们遗忘,就失了古朴和庄重。

寺庙中偶尔会撺掇出几只小猫,它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或者坐在佛堂门外看僧人打坐,又或者干脆趴在木椅上伴着温暖的阳光打盹。它们的出现为这座习惯了肃静的古寺增添了许多活力。

“夜晚的千佛寺,重庆的守望者”

当夜晚幕降临,周边的霓虹为千佛寺镀上了一层绮丽的外衣。它不再似白日那般鲜艳夺目,橙色的它在华灯的光点中静默着,无言地守望这片重庆大地。

门前的马路上车水马龙,有人下班往家赶,有人上班才出门;旁边住宅区的窗户里灯亮灯灭,几家团聚又几家别离;广场上是否音乐声响,又刮起了广场舞的风潮;烧烤摊搭起伞篷正在等待身心疲惫的人们……千佛寺就像海上的灯塔,无论周围的生活浪潮如何波涛汹涌,它就屹立在那儿,亘古不变。尽管是被人们日常遗忘的所在,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让迷失的心找到方向。

虽不是神仙居所,却也是一方净土;虽没有金碧辉煌,却留着百年岁月的古韵。 当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或被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内心节奏,亦或是厌倦了城市的冷酷无情,也许可以去千佛寺走一遭,将大脑放空,把内心归零。

你听,佛楼的钟声又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