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现代博物馆精心制作了“近代大连”展览,向游客介绍这座城市近代的发展进程。展品中有两扇贴有门神的大门,这是清末北洋海军建在旅顺的海军公所的大门。这两扇大门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大连的城市历史,也记录下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末所经历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沉重记忆,这对门神就是最好的见证。

掠夺文物太多,日本侵略者建“旅顺博物馆”

“近代大连”是大连现代博物馆历时几年精心制作的常设展览,通过文物实物、历史图片和场景雕塑,反映了大连市近100年来的历史。

大连现代博物馆工作人员谷佳霓在向记者介绍展品时,提醒记者注意,在初始部分有一组由中式风格建筑组成的三开间大门,门额上有“海军公所”四个大字。她说:“场景的其他部分是后来制作的,但是其中的两扇大门却是实实在在的国家一级文物。”

记者了解到,旅顺海军公所的这两扇木制大门能够保存至今,与旅顺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1905年,日本取代沙俄获得了在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经营权。此后,他们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名义加紧对我国东北的殖民侵略。1906年9月1日,他们在旅顺成立了“关东都督府”,这是日本侵略者在大连地区设置的军政一体的最高殖民政权机构,通过这个机构,他们在大连地区设立学校、商社等殖民设施,调遣日本国内考古专业人员和相关学者深入到东北各地进行所谓“考古调查”活动。

此后数年,日本侵略者的“考古调查”收集到大量文物,他们急需一个整理和展示场所,于是1915年11月26日,殖民者在原沙俄“俄清银行”旧址设立了“物产陈列所”。1916年11月,殖民者将其改名为“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

也是在这一时期,“关东都督府”决定投资30万元,由当时日本知名建筑师前田松韵主持设计,将原沙俄“陆军将校集会所”的半截子工程改造成一座博物馆,这就是现在旅顺博物馆大楼的前身。日本殖民者曾经妄想长期据有中国领土,在旅顺博物馆的设计建设上下了一番狠功夫,使得整座建筑融古希腊、古罗马和东方建筑为一体,成为一座具有近代复兴式折中主义风格的典型建筑。

这座博物馆在1918年对外开馆,当时名称为“关东都督府博物馆”,1934年,改名为“旅顺博物馆”。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对记者说:“旅顺海军公所大门是被日本殖民者当作战利品收藏起来,并存入‘旅顺博物馆’。”

辽宁日报/郭平 摄

曾经的“亚洲第一”仅存在6年便覆没

清王朝的海军公所属于官府衙门,然而其大门风格却同人们印象中的衙门迥然不同。

封建王朝的衙门大门,或者装饰金钉,或者涂以红漆或黑漆,用以营造严肃庄重的气氛。然而这个海军衙门大门却装饰着门神,若不是门的尺寸和横额摆在那里,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农庄大门。

海军公所大门选用的门神是唐代的两员猛将秦琼和尉迟敬德,虽然时隔100多年,门神画像仍然面目清晰,画中人物虎目圆睁、威风凛凛。

对于海军公所一反常规,选用门神装饰大门的原因,至今史学界还没有找到确切原因,然而结合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将清王朝海疆打得支离破碎的形势,不难想象当年北洋海军的创办者们想要打造一支强大海军来守护国土的热望。

刘俊勇说:“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北洋海军有两处办公场所,都悬挂由李鸿章题写的‘海军公所’门额,一处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那是北洋海军的驻地,另一处设在旅顺,是北洋海军修理和停泊舰船的地方。”

对于清末北洋海军建立的直接原因,各种史料都认为是1874年5月发生日本妄图侵占我国台湾事件,其实查看《清实录》,在此前的两三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各衙门经常上奏日本兵舰在那里游荡的警报,清王朝不断调兵遣将,以抵御来自日本的侵扰。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虽然以日军撤兵收场,但是昔日贫穷弱小、根本不被清王朝放在眼中的日本,因为有了几只铁甲舰就开始向中国耀武扬威的举动,在清廷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

在洋务派的推动下,1875年5月30日,清王朝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拨出白银400万两作为经费,实际上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100万两,由南北两军分解使用。此后,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

沈葆祯的建议随即被采纳,于是清廷开始重点创设北洋一军。1875年,清廷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刘公岛立军,并开始了清朝海军向国外购买军舰的历史。这一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1879年,又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英国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后,清王朝向德国船厂订造了铁甲舰“定远”“镇远”。

随着订购军舰陆续交工,清王朝又开始启动停泊舰船的港坞建设工程,在1890年旅顺大坞建设完成后,北洋海军才有了与其舰队规模相匹配的修理舰船的船坞,旅顺也因此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驻地。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之时,拥有主要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按照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舰队实力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可是到了1891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不知道海军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竟以为拥有北洋海军可以一劳永逸。在户部尚书、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海军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而此时国际上正是海军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北洋海军很快被日本海军赶超。

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经过了黄海海战、刘公岛的决死抗争,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

北洋海军虽然请来了门神为自己壮胆撑腰,然而从其成军到覆没,竟没有支撑上10年。

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在旅顺的海军公所分别被日军的旅顺口根据地总部、沙俄远东特别总督府占据。日俄战争后,这里驻扎日本海军旅顺镇守府、旅顺警备部,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侵略者在门前留下张狂旧照

刘俊勇说:“海军公所大门所关联的是一段特别沉重的历史。”

在大连现代博物馆“近代大连”展览中,海军公所大门场景展区的对面墙壁上展出一组老照片,显示海军公所大门当年的情形。照片以海军公所大门为背景,主体是一群得意扬扬的日本军人,正是这支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1894年的旅顺,是清王朝历时16年,耗资数千万两白银建设起来的集船坞、炮台、军储为一体的重镇,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这里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等炮台,当时共设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

然而,面对入侵的日寇,清军不仅军无斗志,而且互不联络,一经接敌便纷纷溃逃。1894年11月21日,敌军发起总攻之时,多个炮台已无守军,致使这一海防重镇仅仅一天时间便全部沦陷。

日本侵略者开始向手无寸铁的旅顺老百姓进行了持续4天的疯狂大屠杀。

旅顺四天地狱,两万人被害

日本侵略者屠城,幸存者很少,而且日本侵略者还千方百计阻止消息传播。如英国的路透社被日本驻英临时代理公使内田康哉收买。“每当有不利(日本)的报道刊登在当地报纸上”,日本公使都立刻出马,给予反宣传。路透社还“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野蛮残害”的电稿。还有通讯社发消息辩称:“除战时正当杀伤之外,(日军)无杀害一名中国人”,类似的还有美国《华盛顿邮报》,日本的《日本邮报》《日本周刊邮报》等若干报刊。

但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旅顺大屠杀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

据英国人艾伦著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描述:“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

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中有:“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有关历史研究表明,旅顺大屠杀中我国公民遇害人数达两万人,海军公所大门和门上两位虎目圆睁的门神便是历史的“见证人”。

(照片除署名外来源资料)

新媒体编辑:李小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