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三)-北山街13号 浙赣铁路局旧址(防盗门加工厂家直销)萍乡防盗铜门定制电话,
沿着北山街,自断桥对面的蒋经国旧居继续向西前行,是一排延续百余米的沿街店铺,落地玻璃门面,显得非常大气。夜晚天黑后的北山街,这一段店铺的门头上都点亮了灯光,显得特别热闹。
这些店铺依靠断桥的景点客流优势,都是经营了好多年的老店,由东往西依次为:那江南(杭州名菜馆)、北山街10号-北山十号(露台法式餐厅)、碧连天白娘子餐厅(杭州菜川菜)、北山街11号-晓露民宿、小超市、酒旗风(老杭州菜馆)、彩云轩湖景餐厅(现正装修改为肯德基餐厅)。
连续这么多店铺门面,却只有三处门牌号,分别为“北山街10号”、“北山街11号”和“北山街13号”,未见“北山街9号”和“北山街12号”。
北山街8号至北山街13号的沿街全景图
北山街8号至北山街13号之间的沿街店面
由彩云轩餐厅继续向西前行,虽只有一墙之隔,但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一堵白色高墙门楼映入眼帘,墙头是中式的黑瓦屋檐,高墙共开了三间门洞。
左侧和中间的两个门洞略矮一些,有石材门套,装有卷帘门,内为铺面,有商户经营食品和饮料等小买卖。
右侧门洞为类似广亮门的门楼,整体相对宽敞、高大,大门两侧的撇山影壁中间,有用石材贴铺的底框,门额处为四格镂空花格,两扇雕花大铜门经常紧闭,这里就是北山街13号-浙赣铁路局旧址的入院大门。
北山街13号-“浙赣铁路局旧址”大门
北山街13号大门两侧的铜牌
大门左侧影壁上,悬挂着一块“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职工培训基地分部”的铜铭牌,以及一块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认定并悬挂的红字木标牌,内容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浙赣铁路局旧址”,门牌号为“北山街-13号”;大门右侧影壁上,悬挂着一块“浙赣铁路局旧址”的铜铭牌。
入大门,左侧有门卫室(墙上标有红漆喷涂的“杭建台 14”,这是铁路局对所属不动产的统一编号),因大院内有居民居住以及单位办公,为避免游客参观打搅,一般不允许外来人员入内,故这里对大众一直保持着神秘感。
大门内的照壁
正对大门,是一面贴了仿真石墙砖的照壁,中间嵌入了黑色大理石为底,面上刻了金字“上海铁路局 杭州职工培训基地(分部)”的铭牌;左侧连着一幅用灰黑色鹅卵石和白色鹅卵石贴铺的CRH动车剪影画,突出了铁路局的单位特征及高铁新时代气息。
大门内的照壁,沿坡道路不仅陡而且转弯角度很大
因院内房屋是沿着山麓地势建造的,而院内地坪与北山街落差很大,庭院总体空间又有限,故院内通行车辆的道路坡度就很陡。进入大门后,先是向左90度的急转弯大斜坡道路,然后紧接着又是180度右急转弯上坡道路,之后才能到达大院的平台空地。
进门上坡后的弯道外西侧旁,也就是院子的西南角,有间整修粉刷一新的房屋,这里是杭州铁路业余党校教育点,墙上挂有“浙赣铁路局局史&浙江铁路革命史 展览室”的铜铭牌,由杭州铁路办事处于2020年1月挂牌,该房屋的编号为:“杭建台 15”。
编号为“杭建台 15”的房屋
注:产权归属于铁路局的房产,均统一登记并标有这样带铁道部标志,杭建或杭建台字号(建字为简体字,现已不使用),以及数字编号的标记;部分不在北山街13号院内的铁路局房产,也同样标有相同的标记以资区别,比如北山街25号、北山街29号、北山街36号等房屋。
北山街13号庭院内的建筑分布示意图
展览室的东北侧有一栋修整较新,外表贴墙砖、屋顶铺琉璃瓦的四层楼房,可从边上石头台阶拾级而上,该楼房的编号为:“杭建台 17”。楼房前有宽敞的露台,露台有大理石围栏,露台下侧石基立面还贴挂了一副石材浮雕的西湖宝石山图,总体非常大气。站在露台上,可以将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但站在北山街上,即使正对楼房的位置,因有大树遮挡,也很难注意到院内这栋四层楼房。
编号为“杭建台 17”的房屋
展览室的西北侧,有一排青砖平房,是编号为“杭建 18”的房屋,虽然陈旧但还算整洁,墙是用青砖砌成的,墙上还留有原房屋编号粉刷的痕迹,建造年限应该是相对较早的。与“杭建 18”号房屋齐排正对的北侧,是编号为“杭建 19”号的房屋,墙体红砖砌成,外面抹了水泥石灰,局部有些脱落,安装在屋檐下的管线还有些凌乱,使这间房屋稍显陈旧。
编号为“杭建台 18”和“杭建台 19”的房屋
通过“杭建台 17”号房屋和“杭建 19”号房屋中间的过道,往北走还有一个小院落,院中有几栋旧房。院子左侧(西边)有两幢二层楼房,编号为“杭建 20”和“杭建 21”;院子前方(北边)还有几间平房,其中一间还在维修中,可能是相对较后期搭建的民房;院子右侧(东边)是4号楼及一块空地。院中摆放着些居民用泡沫箱种栽的绿植,还堆放了些维修的泥沙,石阶和地面长了些绿苔,可能院内居住人员较杂,又无专人维护和管理,以至如此现状。
“杭建 19”号房屋北侧的小庭院及楼房
编号为“杭建台 20”和“杭建台 21”的房屋
浙赣铁路局旧址最北侧的花园,长久无人打理,石板小路上已经长满绿苔。花园外面就是宝石山下一弄,庭院及花园地势很高,与弄堂路面落差有2米多。
长满绿苔的花园小径
花园铁丝围栏及宝石山下一弄
回到前侧庭院中心,这里是一片空地。空地西侧就是上坡的道路,以及刚刚介绍的几处房屋;空地南侧是一排简易停车棚,棚外侧是悬空的,下方即为入院照壁,正对着大门,与北山街落差大约六七米高;空地北侧是高出空地有三五米的另一层山地高台,有石阶通向上方,高台上是2号楼、3号楼和“杭建台 16”号房屋;东侧是一间平房,编号为“杭建 31”,平房西面正对空地的墙被粉刷一新,上面画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句;“杭建 31”号房屋的东边,有台阶可以下行,能通往沿北山街的一排房屋,应该就是北山街8号至13号之间的店面房,这些房产也是属于铁路局的;空地东北角还有路延伸可以前行,通往1号楼。
庭院中心空地看北山街和西湖
庭院及部分建筑
浙赣铁路局旧址--1号楼
从西湖上远眺浙赣铁路局旧址1号楼
从西湖上远眺,在北山街断桥的西侧,有一栋清水青砖、歇山式屋顶、高三层的楼房。虽被梧桐树遮挡,而且建筑外墙暗淡也不易被关注,但因建在山坡高台之上,明显高于周边的建筑,仔细看还是能被发现的,这栋楼就是北山街13号浙赣铁路局旧址大院内的1号楼。
1号楼西南角的大楼门口,于门楣左侧位置,粉刷着白底红字的“杭建台 29”编号;编号下方悬挂了一块铜铭牌,铭刻着“中共中国上海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 业余党校”的单位名称。朝南主墙面的西边外墙上,贴着一块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认定的“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浙赣铁路旧址”木标牌,墙脚还嵌着一块大理石碑,上刻“浙赣铁路局机关旧址 公元一九三四年五月成立”。
1号楼的西南角
1号楼西南角铭牌及石碑
1号楼为中西结合的建筑,主体由两栋互相连通的三层楼组成,平面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四周皆楼,南北朝向,面宽七大间。北侧的楼,还有一部分半地下结构,实为四层楼。
屋顶为中式传统的歇山式屋顶,铺着西式的平瓦;正脊、垂脊和戗脊没有铺盖传统的筒瓦,均才用了水泥浇筑的压顶。正脊两端不是传统的正吻,戗脊的端头也没有仙人走兽,而是西式简洁的四方造型水泥砌块,屋脊侧面白底勾勒了黑色线条,水泥砌块侧面白底勾勒了回字形黑色线条。
1号楼正面,可见歇山式屋顶
1号楼歇山式屋顶的东南角
1号楼歇山式屋顶的东侧
大楼建筑主体为钢筋水泥的西式结构,地基巨石垒叠;墙体青砖叠砌,一层外墙粉刷成了灰色,二层和三层为清水青砖;所用青砖为民国时期江浙沪一带,建造别墅等高档房屋时常用的,带“倪增茂”和“周福昌”名号的青砖,还有不多见的刻着“永顺”和“朱九”名号的青砖。因为建筑体量大,砌墙用砖量很多,还有很多不常见的带不同名号的青砖。
仔细观察1号楼和2号楼的外墙,可发现很多侧面刻有“倪增茂”或“周福昌”等端正小楷字样带名号的青砖。
有品牌名号的墙砖通称为“记窑砖”,砖上的名号是在砖坯制作前,先在砖模上刻好相关文字,砖坯制作时在坯上留下名号,再置入窑中烧制。
民国时期带名号的青砖,质地厚重结实,砖块的颜色能百年不变。平放垒叠的砌法,使墙体更加坚固,保障了室内冬暖夏凉。
据记载,“倪增茂”“周福昌”以及“倪荣记”等高档青砖,大多由上海郊区的砖窑生产,专供江浙沪一带建造高档房屋时使用。
丁头刻着“倪增茂”和“周福昌”名号的外墙青砖
丁头刻着“永顺”和“朱九”名号的外墙青砖
1号楼的窗户设计比较有特点,为了增加采光同时又保证承重,部分窗户采用一个窗洞中并排开两扇窗户的设计。每一个窗洞顶部,有一根长长的水泥板,作为两扇窗户的共同窗楣,并起着承重的作用;两扇窗户中间还有砖砌的墙柱,加强窗洞的支撑力;窗台为简洁的水泥浇筑的平板,也是一块水泥板承托两扇窗户,略微凸出窗洞;而窗户在近年维修过程中,都已更换为了白色的铝塑玻璃窗。
1号楼的西南角度
1号楼的南面,只有三层楼,可见一窗洞双窗户的独特设计
1号楼北侧,可见含半地下一层的四层楼结构
1号楼南面外墙布满了葡萄藤,入夏后枝繁叶茂
内部结构材料使用红松木,地板上红漆,光鉴可人;大楼内办公室共有数十间,建筑面积2454平方米,当时就耗费巨资达数十万元。
1号楼内部大礼堂(网络图片)
1号楼建造的历史过程
1937年浙赣铁路即将全线贯通,浙赣管理局建办公用房所需土地也已落实,开始积极筹建办公楼。但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战火很快影响到江浙一带,兴建管理局机关办公楼一事遂被搁浅。
1946年后,遭战争损毁的浙赣铁路各段开始逐步修复,两年后全线恢复,因此铁路局人员增加、事务繁忙,办公场所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当时交通条件和通信设施都较落后的情况下,包括决策层在内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又都分散居住在市区各处,如杜镇远住广福里,侯家源住双剑楼,茅以升住荷花池头,吴竞清住学士桥,均距局址较远。因此造成日常办公和上下班的极不方便,急需将管理人员宿舍与办公场所就近安排。但即便铁路局尽力扩充用房面积,办公场所仍显紧缺。此时的浙赣铁路局副局长、代理局长是包煜文,便将筹建办公用房之事,又重新安排在了重点事项的日程之中。
1947年,在当时还是静江路28号,现今为北山路13号的院内东侧,浙赣铁路局开始修建那时杭城最好的办公楼,即现在的“1号楼”。
这时因抗战刚刚结束,经济尚未恢复,出于节约考虑,故未大兴土木,只新建了这幢“1号楼”,立于湖滨断桥,一眼就能望见这座雄踞于山颠的宏厦伟屋。其他各幢原有楼屋平房,能用的一律继续用,绝不轻易拆弃。
1948年10月17日,浙赣铁路局局长室、副局长室、秘书室、机务处、工务处、人事室等机关各部门都开始搬入这1号大楼,而散居在市区各处的决策层及部分管理人员也多有迁入,同时这里也成为从外地前来浙赣铁路局办事人员的食宿处。1号楼的落成使用,同时其余数幢房屋得以修缮后,浙赣铁路局机关的办公条件大为改善,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的办公需求。
经专家考证,1号楼西南墙角这块大理石铭牌上的铭文内容,有两处错误:
其一,浙赣铁路局成立于1934年3月而非5月。
其二,此楼并非当时浙赣铁路局的机关办公楼,可由时任浙赣铁路局副局长包煜文的日记为证:“大楼动工于1947年年底,峻工于1948年9月”,这也是关于1号楼建造最权威的年份记录。
小提琴家-马思聪
“1号楼”的三楼有一间大会议室,总面积大约四百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千人,故又称千人大礼堂。设计时地面就按照前低后高的要求,装修时地板使用红漆,建成时为整个杭州最宽敞最气派的,着实也让铁路局的工人们自豪了许久。因此,包煜文等主事者便筹划着在这大会议室里,组织一次热闹并有影响的铁路局新大楼落成典礼。
1948年11月3日晚,浙赣铁路局在这三楼大礼堂,举行了浙赣铁路局机关办公大楼落成典礼,及马思聪小提琴演奏会。包煜文代表浙赣铁路局登台致辞,以极简短的语言宣告了新楼落成并启用。之后小提琴演奏会开始,主要由马思聪拉小提琴,其爱人王慕理弹钢琴与之相和,两人一起演奏了六阕世界经典小提琴曲,至晚9时多结束。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奏,美妙琴音让台下的铁路工人及其家属听得如痴如醉,报以热烈的掌声,都认为这就是天籁之音。
而这场大楼落成典礼暨小提琴演奏会,是需购票才能入内欣赏的,每张入场券为壹元金圆券,当时的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壹元。包括包煜文在内的铁路局官员都自觉购了票,小提琴演奏会共集得六百多元,后悉数赠与了马思聪夫妇。
无疑,这场办公楼落成典礼及小提琴演奏会,使得断桥边这幢青灰色大楼更加闻名遐迩。
2号楼、3号楼、4号楼
2号楼,屋面宽按照墙柱隔断分,为大三开间;屋的进深按照窗户计,为小三开间;外墙为清水青砖叠砌,用的也是民国时期常见的“倪增茂”和“周福昌”等青砖;层高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悬山式屋顶,同样铺着西式平瓦;一层朝南面,有外廊式的骑楼;窗户和大门都是木制涂红漆的,玻璃窗上方带有小气窗,所以窗洞显得又窄又高。
2号楼的南侧是中心空地,落差有点大,东侧是1号楼,西侧是3号楼。1号楼、2号楼和3号楼,由东至西排开;这三幢楼的屋基地势,由东至西一栋比一栋高。
2号楼正面(朝南面)
2号楼背面(朝北面)
1号楼西侧、2号楼北侧的空地
3号楼为一层平房,外墙重新粉刷过,窗和门都更换过,已无法分辨原来的模样,统一编号为:“杭建台 23”。3号楼与2号楼并列在中心空地的北侧,但地势比2号楼高,有台阶可以从2号楼前向西上行到达。
据说3号楼是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主持修建的医院平房,当年拨给铁路局使用后,一直用作办公辅房,后作为院内的三号楼保留至今。
4号楼为二层六开间的楼房,外墙同样重新粉刷过,窗和门也都更换过,位置在“杭建台 16”和“杭建台 17”房屋的北侧。
4号楼朝南面
北山街13号的历史足迹
宝石山东南麓断桥边的老照片
杭 江 铁 路
1928年,张静江出任浙江省主席,重议建筑浙江铁路问题。
1929年2月8日,浙江省政府委员会召开第203次会议,决议由省府自行筹款兴筑起自钱塘江对岸西兴江边,止于江西省玉山县的轻便铁路。因江山县是浙江省延边县,故定名为杭江铁路。
2月25日,通过杭江铁路工程局筹备处组织大纲,由当时我国著名铁路专家杜镇元出任筹备处主任兼总工程司,筹备处设在杭州城内灰团巷。
6月1日,杭江铁路工程局正式成立,时年40的杜镇元遂为局长兼总工程司。
1930年3月16日,工程局迁往杭州里西湖静江路办公。
1934年1月1日,杭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辖内有江边至玉山共计37个车站,全长359公里。
杭江铁路局成立之初,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只能挤在原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杭州分支机构狭小的办公处。后来由杜镇远局长牵头向当局提出,置地兴建铁路局机关办公处的计划。1929年,浙江省政府将西湖畔断桥北侧、宝石山东南麓,面积为14余亩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原属陆军浙江医院(军政部军医司第二后方医院)的部分房舍和私家园林,共19处各式楼屋平房,划拨给了杭江铁路局,这方才有了最初的、较为简陋的办公场所。
浙 赣 铁 路
为使铁路继续向江西方向延伸,浙江省即有展筑玉山萍乡段,拟与粤汉铁路连络的动议。同时,江西省政府也有此意,并设有玉(山)萍(乡)铁路筹备处。
1934年3月,由浙、赣两省政府商请铁道部呈奉行政院核准,将杭江、玉萍两段合并,组成浙赣铁路联合公司,设立理事会,并改组杭江铁路工程局为浙赣铁路局。
3月5日浙赣铁路联合公司理事会成立,由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任董事长。
3月14日,委派杜镇元为浙赣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司,侯家源任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杭江铁路工程局旋即撤销。浙赣铁路(现沪昆铁路浙赣段)为我国长江以南东西走向的主要铁路干线,铁路起自浙江省杭州市,经江西省南昌市至湖南省株洲市,全长1008公里。
抗日烽火初起,浙赣铁路局于1937年11月7日由杭州迁往江西玉山萧家祠堂办公,之后再迁退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15日,浙赣铁路联合公司、理事会及浙赣铁路局自重庆迁回杭州,仍在里西湖原址办公。新中国成立前夕辖浙赣、南浔(南昌至九江)二线,总长1136公里。
浙赣铁路建设不断向西延伸,原铁路局办公场所不敷使用。1931年,浙江省政府将收归国有的,原为广济医院(今浙大二院前身)院长、英国人梅藤更在宝石山下修筑的一座二层西式洋房,以每年1元的象征性租金,转租给了由经济学家马寅初主持的中国经济学社,作为经济图书馆之用。因这幢小楼紧贴铁路局办公处,故铁路局与中国经济学社及马寅初协商,期望支持并能将该房屋转借给铁路局使用。马寅初欣然应允,痛快答应,当即同意转借,并不收分文。该楼后来一直为铁路局使用,成为北山街13号院的一部分,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
解 放 初 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解放杭州的主力部队是三野的第七兵团第21军,奉命接浙赣铁路局大楼的丁文达所率的接管部队,这天正好行进到江苏省丹徒县新丰镇,得知杭州已解放,丁文达十分着急,于是决定兵分三路赶往杭州。他自己带20名战士登船沿古运河奔赴杭州。
5月7日傍号晚,他们在杭州拱宸桥上了岸,当晚进入浙赣铁路局大楼,晚上在礼堂的舞台上席地而眠。
5月8日,浙赣铁路局由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发出一号令,任命刘白涛为浙赣铁路局总军事代表。
5月9日,进驻接管浙赣铁路局。
5月13日下午,刘白涛代表杭州市军管会宣布,由包煜文代理浙赣铁路局局长。
8月31日,根据上海路管理局命令,杭州铁路办事处成立,同时成立了刘白涛、郭德琳、秦超、丁文达四人组成的党委会,刘白涛任书记。
同年9月2日,浙赣铁路局撤销
指 挥 中 枢
浙赣铁路全图
自解放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北山路13号一直是浙江铁路运输的指挥中枢,先后成为"上海铁路管理局杭州办事处”、“上海铁路管理局杭州分局”、“上海铁路管理局杭州运轴分局”、“上海铁路管理局杭州铁路分局”、“上海铁路管理局杭州办事处”、“铁道部杭州铁路局”、“上海铁路总局杭州铁路局”、“上海铁路总局杭州办事处”、“上海铁路局杭州铁路分局”的机关所在地。据老人回忆,除现1号楼是分局机关外,2号楼是分局纪委,3、4号楼是调度所、2号楼对面的小屋是客运科。
1959年,上海铁路总局成立,下辖杭州铁路局等,后又改称杭州铁路分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6月10日,杭州铁路分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10月20日,杭州铁路分局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9月16日,根据中央关于“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和“精兵简政”精神,分局革委会作出精简机构,改革体制的决定。办事机构由里西湖迁至原城站招待所办公。
2005年3月,杭州铁路分局被裁撤,并入上海铁路局。
管理体制几经变化中,北山路13号原浙赣铁路局一直为铁路局资产,后被改用作杭州铁路分局党校。因上级体制变动等原因,又改称为上海铁路局党校杭州分校、上海铁路局杭州职工培训基地(2017年11月,上海铁路局已更名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处对全路局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的业余职业教育机构。如今,1号楼原先的各间办公室还被改装成客房,使其兼具企业招待所性质,承接各类培训、会议、食宿等业务。
分 局 党 校
浙赣铁路局旧址1号楼旧照
杭州铁路分局党校于1963年10月在原分局党训班的基础上成立,最初在新桥横街44号挂牌。
1967年12月,分局革委会决定撤销“旧”党校,在钱江疗养院成立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后迁入北山路13号。
1969年10月,改称杭州铁路分局政治学校。
1972年8月,与职工学校合并成杭州铁路分局政治技术学校。
1978年3月,两校分开,恢复杭州铁路分局党校,校舍就在1号楼;恢复职工学校,2号楼为办公楼,3号楼为教学楼,4号楼为学员宿舍楼。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附设函授学院铁道分院上海学区杭州函授站在党校成立。
1999年1月,成立杭州铁路分局干部培训学校,与分局党校合署办公。
2005年3月,改称上海铁路局杭州党校。
2007年10月,改称上海铁路局党(干)校杭州分校。
2010年12月,上海铁路局党(干)校杭州分校并入上海铁路局杭州职工培训基地。
职工学校
浙赣铁路局旧址2号楼旧照
自1978年3月恢复职工学校起,职工学校的校舍就在北山路13号。2号楼为办公楼,3号楼为教学楼,4号楼为学员宿舍楼。
1983年8月,与地区职工业余学校以及电大工作站合并后的职工学校,将本部迁入城站羊线弄,北山路13号院内场所成为教学点。之后,教学点办班量减少,一度将部分校舍出租。
2003年12月,杭州铁路分局撤销了杭州机辆培训中心和杭州铁路职工学校分局直属单位建制,成立杭州铁路分局职工培训中心,原职工学校的辖区分别成为城站教学点和里西湖教学点。
2006年4月,路局将羊线弄城站教学点移交给杭州生活服务管理所用作地区单身宿舍后,对里西湖教学点房舍进行了大修,使之具备一个班的教学保障能力。
2010年12月以后,对原里西湖教学点的房舍与原党校的房含进行功能整合,产生了新的培训能力。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