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岁月访龙潭(别墅铜门生产厂)吉林欧式别墅铜门定制,
提起吉林市的“四大名山”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朱雀山、玄武山(北山)、龙潭山和小白山,这其中尤以龙潭山最为有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吉林市的这四座山中,唯有龙潭山历史最为悠久,也只有龙潭山被司马迁写进了历史。
一座海拔不过388米,实际高度不过194米的小山,何以引起了大史学家的重视?概因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夫余国的诞生地,其故国关城就建在这座小山之上。
据史料记载,2200多年前黑龙江、嫩江流域有位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东明,逃难至此,自称是天帝后人,在此率众建国,史称夫余国。自建国后先后受汉、魏、晋等中原政府的册封,成为中原的属国。夫余国一度在北方十分强大,其疆界曾北至长城北,南达高句丽,东接挹娄,西连鲜卑,方圆1000多公里。
由此可见,这山不在高,有史则名。又因这山上有深潭一处,相传有龙藏于此,故得名龙潭山。
如今的龙潭山已经被改造成为一处人们休闲、晨练的好地方。山上除留存有当年夫余国城墙遗址外,还保留有建于清代的龙凤寺、龙王庙、关帝庙等建筑。当然更吸引人们的还是那些传说中的龙潭与旱牢。
众所周知,东北是满族祖先的发祥地,“吉林乌拉”更是倍受清王朝历代皇帝重视的地方,吉林乌拉的主官曾官居三品大员。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曾东巡到这里。至今上山的路还被人们称作“御道”。
进入公园的大门是一组新建的、由四个小主题广场组成的广场,展示给人们的是龙潭山的发展史。历史浮雕广场上的浮雕群像,展示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历史演变;铜剑广场上一柄1981年出土的双鸟头夫余国铜剑,格外引人注目。书简广场上6米多高的书简上,刻着当年乾隆皇帝来此时写的《尼什哈山》文章;海东青广场上则耸立着一尊雄鹰雕像,述说着当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与大金国战斗的故事。
广场虽然修得不错,但毕竟是新建的,做做操,跳跳广场舞还可以,可我是来寻历史的,当然急着想去看看那些老物件,于是沿着山路向上爬去。
山路曲折,据说这里是当年乾隆来时走过的路,所以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御道”。
正当我等有点气喘之际,一株大榆树伸展开它那浓密枝叶,为大家送来一片清凉。众人忙找个歇脚的地方坐下来喘口气。这一坐不打紧,有人发现这株大树叫“华盖榆”。相传是当年乾隆皇帝进山时曾在此树下歇过脚,因树寇巨大,被乾隆封为“皇家华盖”,因此得名。
众人喜滋滋地算是沾了皇帝的光,也在此休息一会儿。
继续前行,来到半山腰,此地叫作“断岭”。我觉得有些奇怪,此处山势巍巍,连绵起伏,没看出有什么横断之象,怎么叫这样一个名呢?后来才得知,此地是当年夫余国城墙遗址所在地。当年康熙来吉林乌拉巡视时,有人报告,此山上有夫余国故城,其城墙在山茫之中宛然起伏,状若龙形,有帝王之气。
在那个年代任何有可能危及王朝命运的东西都是不能存在的,于是康熙命吉林将军派人将城墙及山脉挖断,以绝后患。所以人称其为“断岭”。呵呵,一代大帝也信这些呀。
来龙潭山除了逛古城、古庙,当然要寻那处龙潭。在古城西北角最低处便是那龙潭所在地。
其实所谓龙潭实则是一处泉眼,丰水不溢,枯水不竭,面积不大,四周环以围栏。想必这里是当年山城中的水源地。潭畔有一铁索,据说若是有人将其摇动,则会风云即动,风来雨至。当然这只是传说,看看那粗壮的铁索,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摇得动的。
站在南天门的观景台上,眺望充满生机的吉林城,仿佛使人又一次打开了尘封的历史,看到了龙潭山的过去与未来。振兴之风正将历史的尘封渐渐吹去,一个崭新的吉林正努力面向未来,奋力前行。不禁填上一首小词,以记这次龙潭山之行。
《满庭芳·游吉林龙潭山》
江声撼月,
一川岚烟,
草木森森。
龙潭秀水忆古今。
云绕山林。
望晚霞清波濯锦,
看落日生潮溶金。
杏旗处,
邀月共饮。
隔岸宁静小村。
旅行小贴示:
交通:龙潭山公园距火车站约7公里,打车10元。从吉林火车站可以坐12路、43路公交车到龙潭山公园。
美食:参鸡汤、杀猪菜、冷面、白肉血肠、狗肉、烧鹿尾、三套碗、雪衣豆沙、扬麻子大饼、煎粉、酱肉、庆岭活鱼等等。
王江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