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一提起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首先会想到编钟。那套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铸造技术高超、音乐性能良好,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其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颇丰,一套蟠螭纹金盏、镂空龙纹金匕,是曾侯乙的食具,造型精妙绝伦。通高11厘米、口径15厘米的金盏,重达2156克,是目前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在即将亮相金沙的金色记忆特展上,这套战国蟠螭纹金盏、镂空龙纹金匕将揭开曾侯乙墓的神秘面纱。

金色记忆展即将亮相金沙

曾侯乙墓有多牛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墓。这座沉寂2400年左右的地下宫殿,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万余件,文物保存之好、种类之多、数量之丰,令人叹为观止。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和编钟为主的礼乐器,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自曾侯乙墓重见天日,专家们就对其的研究孜孜不倦,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出土的文物创下了多宗“最”:例如,十二律俱全、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是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乐器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一件青铜酒器,堪称“酒器之王”;除了总重量超过10吨的青铜器,还出土了盏、匕、杯、带钩等一批金器,数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见,2156克的蟠螭纹金盏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

除此之外,这座220平方米的古墓还发掘出了青铜架楠木彩绘内外棺、十六节龙凤玉佩、尊盘、编磬、鹿角立鹤、联禁铜壶、青铜冰鉴等文物,令观众感叹:好东西太多!

蟠螭纹金盏(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盏金匕有多壕

金沙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黄玉洁介绍,早在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饰,开启了中国境内使用金饰的先河。最早的黄金制品多为一些片饰,而蟠螭纹金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这个圆口、弧腹、平底的金盏,含金量约99%。金盏有三个凤首形矮足,器身口沿下装饰了一周蟠螭纹,盖捉手饰一周涡云纹,捉手下盖面饰数周蟠螭纹、勾连雷纹等。出土时,盏内放置了一把镂空龙纹金匕。匕身呈圆形,柄扁平,微弧,镂空变形龙纹,含金量87.45%。

它采用青铜范铸工艺,盖顶中央有环形纽,盖边缘有两个边卡,可以与盏扣合,金盏底有S形凤足,近盏口有对称的两只环状耳,盖顶和盏口外沿均铸有繁缛的蟠螭纹和云雷纹。整个造型和纹饰及纹饰布局都吸取了青铜鼎的一些特点,自有创意又凝重。

据了解,这组金物是食具。很难想象,一个不见史籍记载的曾国国君,竟如此奢华。

镂空龙纹金匕(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制金新高度

金银容器的出现是战国时期金银器发展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间文化交流日渐频繁,金器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重要象征。黄金制品的类型,除首饰、佩饰、车马器、兵器以及货币外,还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金器皿,例如蟠螭纹金盏。

《战国策·楚策三》记载:“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管子》也写道“楚有汝、汉之金”。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不仅率先开始制作黄金器皿,还首先使用了黄金的称量铸币。金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突破,铸造、错金银、鎏金、镶嵌等工艺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战国时期,长江流域率先出现了黄金器皿,这是金器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其中浙江绍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出土玉耳金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金玉结合的器皿,而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螭纹金盏、镂空龙纹金匕、金杯等则是目前先秦时期金制器皿的首次成批发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